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地震预报为何这么难?地震来临怎么躲?

上传时间:2024-04-09 13:48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简介:

4月3日,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据了解,厦门、福州、杭州等多地震感强烈,有关地震预报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4月3日,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据了解,厦门、福州、杭州等多地震感强烈。有关地震预报的话题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目前,人们对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还没有认识或者认识得不清楚,地震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人们对于地震的成因知之甚少。但是,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地球内部的探测和对地震的观测。中国是世界上观测地震最早的国家,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观测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尽管如此,地震预测,特别是短临地震预测还是科学上的难题。
 
一、地震预测为什么难?
 
地震预测难最重要的原因是地球的不可入性。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事物,如蓝天、白云、太阳、月亮和星星等,还可以利用火箭和卫星观测遥远的太空,但是,要进入地球内部就很难了。目前,人类最深的钻探达到10000米,采矿的矿井深几千米,而这只是地球半径的几百分之一和几千分之一。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上天容易入地难”的说法。
 
虽然人们现在还不能进入地球内部,但是却可以利用高新技术探测地球内部:地震产生的振动波穿透地球内部,在传播过程中把地球内部的信息传递给设在地面的地震台,地球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这一性质探测地球内部,就像给地球做“CT”。这种探测方法被称作地球物理勘探。
 
目前,地震学家正在利用这种方法探测地球的深部,探索地震发生时地壳的状态和变化,从而进一步探索地震的成因。2017年6月召开的全国地震科学大会提出的“透明地壳”计划,就是利用地球本身的震动和人工振动源的方法,给地壳做“CT”,让地壳“透明”起来。
 
尽管世界各国的专家一直在探索地震成因和地震预测途径,但是地震发生的原因比地面上发生的自然现象更加复杂,人们要想完全了解地球内部,还有漫长的探索之路。
 
二、地震可以被预测吗?
 
从科学上讲,地震预测探索途径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认识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基本规律,探明地震发生的机理,动态探测地下特别是地壳内的结构和物性变化,获得像气象预测所用云图一样的“地下云图”,对地震孕育发生过程做出准确识别;第二个方向是寻找地震前出现并且和地震发生有明确关系的自然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地震前兆现象,利用现代传感器密集观测技术和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探寻和地震有关的现象,寻找地球深部圈层活动在地区表面、大气和外层空间的反应和机理,探索地震预测途径。
 
能够预测地震是地球科学家和地震学家的梦,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地震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不懈努力,地球科学在地震预测上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三、增强公众灾害意识
 
面对不安定的地球,我们必须增强灾害意识,这样才能在灾害来临时减少损失。这次九寨沟和精河地震,虽然是强烈地震,但是人员伤亡很小,可以说创造了大震小伤亡的奇迹。九寨沟的房屋基本没有倒塌,是由于汶川地震以后,重建的房屋抗震性能大大加强;新疆也一直重视抗震安居房屋的建设,因此这次精河地震中所有抗震安居房均无破坏。这是中国政府和公众灾害意识大大增强的成效。
 
面对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中国地震局在2015年发布了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虽然根据现在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但是有了这张图,就能告诉我们中国的地震形势,将来哪些地方地震会强些,发生地震的危险性大些,还能指导我们注意地震安全,做好防震减灾的准备,建设牢固的住房,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
 
四、地震来临怎么躲?
 
在家中。选择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躲避,如是平房,可逃出房外,外逃时注意用被子、枕头、安全帽护住头部。室内安全地点有:卫生间、厨房、储藏室等狭小空间,承重墙(注意避开外墙)。
 
在学校。听从老师安排,室内学生不撤出,室外学生不要回教室,就近“蹲下,掩护、抓牢”。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危险物。
 
在工作间。迅速关掉电源、气源,就近“蹲下,掩护、抓牢”,注意避开空调、电扇、吊灯。如在高层注意不要下楼。
 
在电影院、体育馆和商场。不要拥向出口,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空调等悬挂物,以及商店中的玻璃门窗、橱窗、高大的摆放重物的货架。就近“蹲下,掩护、抓牢”。地震后听从指挥,有秩序撤离。
 
在车内。驾车远离立交桥、高楼,到开阔地,停车注意保持车距。乘客应抓牢扶手避免摔倒,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不要跳车,地震过后再下车。
 
在开阔地。尽量避开拥挤的人流,避免家人走失,照顾好老人和儿童。
 

 
编辑:郭俊丽
校对:张   凡
审核:梁   忠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中观点仅供地学爱好者参考,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征集
关于我们
分享